9
亲虾培育
亲虾池面积以1200m2左右为宜,底质以壤土为好,水深1m左右,池埂宽1.5m以上,有充足良好的水源,建好注、排水口,四周池埂用塑料薄膜或钙塑板搭建以防逃墙,放养前7一10天池塘用50-60kg/亩生石灰干塘消毒。消毒后经过滤(防野杂鱼入池)注水深1m左右,施入腐熟畜禽粪500-800kg/亩培肥水质。池内放人供虾攀缘栖息的隐蔽物,如树枝、树根、竹筒等,并移栽一些水草。
龙虾养殖技术需要注意些什么?适合什么样的温度?
营造良好的龙虾生长环境。龙虾属有壳类动物,与蟹相似,有一对特别发达的螯,有掘洞穴居的习惯,一般在水边近岸掘穴。龙虾喜阴怕光,光线微弱或黑暗时爬出洞穴,光线强烈时,则沉入水底或躲藏在洞穴中。根据龙虾的习性,可在河塘边加设50cm高的防逃网,防止龙虾外逃。同时河塘模拟自然条件下龙虾的生态环境,池边浅种植10%~15%的水草、隐蔽物,营造龙虾栖息和脱壳的环境,减少相互残杀。
大多数人认为,小龙虾适应性强,在污水沟也能生存,什么地方均可进行龙虾养殖。其实不是这样,淡水小龙虾在恶劣的环境中虽然能够得以生存,但基本不会蜕壳生长,或者生长较为缓慢,且存活的时间也不会太长,成活率较低,甚至不会或很少交配繁殖。因此,选择一个良好的地方建造养殖场对小龙虾养殖是否成功、是否可以产生效益、产生多大的效益具有较大的影响。
小龙虾养殖场选址时,应根据其生物学特性来科学的选择。养殖池塘应该在水源充足、引水方便、水质优良、土壤为黏土、交利、电力有**的地方建造。千万不可在沙土质或土质松软的地方建造养殖场养殖小龙虾。
众所周知,小龙虾有掘穴穴居的习性,每年都有两次穴居,在沙土质或土质松软的地方洞穴较易坍塌,一旦洞穴坍塌,它们会及时进行修补,反复坍塌反复修补,个体消耗过大,较大地影响生长、交配、产卵、龙虾种苗孵化和繁殖,也直接影响到越冬成活,因此,在选址时一定要对土质进行必要的测试。
虾池的大小、形状没有严格的要求,可因地制宜,但就养殖效果而言,以面积相对较大者为好。要保证池塘不渗漏水,池埂宽度在1.5米以上,进排水系统完善,池底淤泥不易过深,否则养成的商品龙虾腹部底板会发黑,影响销售及经济效益。
虾池的内部结构要求相对较为严格,根据小龙虾营底栖生活的习性、避暑和越冬的要求、地盘性强的特点,要求池中水底的平面面积相对较大。首先,池埂要有一定的坡度,要求坡比相对大些;其次,要有浅水区、深水区,深水的水位可在1.5米以上,浅水区面积要占到池塘的三分之二左右,有一定数量的土堆,以利于增加水底平面的面积,也可为小龙虾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掘穴的地盘,也可搭建栖息平台、开挖沟渠。淡水小龙虾为底栖爬行动物,营底栖生活,且地盘性很强,决定其产量的不是池塘水体的容积,而是池塘的水平面积和池底面曲折率,对相同面积的池塘而言,水底曲折率越大,水平面积会越大,产量也会相对提高,因此有必要搭建一定面积的平台。平台可有1-2层,这样就增加了池底的水平面积。为了能顺利进行捕捞以及满足小龙虾避暑的需要,必须开挖一定的沟渠,开沟渠所取之土正好就地人工堆成土堆,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及成本投入,又可为小龙虾提供更多的穴居地盘;*三,为了保证小龙虾的品质和提高其商品价值,底泥不应过深,特别是养鱼池改造的虾池,淤泥控制在10厘米以内,必须清除多余的淤泥,池内有自然生长植物,如芦苇、菖蒲、野慈姑、野茭白等。
稚虾的培育密度在生产操作过程中,幼体的培育密度是通过产卵的抱卵虾只数来推算的,同时还要视抱卵虾的质量而定。根据生产经验,每平方米以放2~3只抱卵虾为宜。
栖息场所稚虾培育过程中栖息场所非常重要。实践证明,用合成纤维绳效果很好,但在生产过程中常采用棕榈片和水葫芦。加入水葫芦能改善水质,增加稚虾的隐蔽场所,并能补充稚虾的饲料。2.生长情况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,平均水温在28℃,酸碱度值在7.4~8.45,溶氧不低于5毫克/升,经过25天的培育,稚虾平均体长可达2.4厘米,成活率**过80%。出池的幼苗可供养殖户进行养殖生产。2009年,闵桥镇联圩万亩“荷花荡”渔业科技示范户曹保连、刘友东等看准了龙虾的市场行情和效益空间,利用自家的藕田进行套养龙虾,取得了亩产龙虾30.5公斤,龙虾亩平收入563.8元,荷藕套养每亩收入可达4000元的高效益